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沧桑宁夏迎巨变
从宁夏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宁夏每一次发展的重要关头,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从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十年间,宁夏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区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全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部门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宁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当青春遇见火红的年代
在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之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党中央日益关注战争因素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将“三线”建设提到了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重要议事日程。1964年5月至6月,国家提出把全国划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宁夏属于“三线”地区,和其他12个省区一道成为全国战略的大后方。
“三线建设”指1964年至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是指位于沿海和边疆前线的地区;“三线”是指西部省区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的后方;“二线”是介于“一线”和“三线”省区之间的地带。据此,国家决定在宁夏安排一批“三线”重点建设项目。从1965年初开始,由沿河和内陆向宁夏整体搬迁或合并创建一批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既填补了宁夏新型工业的空白,又改善了宁夏的工业布局。同时,一些在前期调整时下马的企业和项目,也开始恢复建设和生产,宁夏大地兴起了一次建设高潮。
为响应国家号召,几十万来自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南沿海等地区的热血青年,满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好人好马过黄河,青春热血映贺兰”的豪情壮志涌入宁夏,深深扎根宁夏,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用汗水和勤奋、自强,书写着青春的追求和为建设国家无私奉献的炽热情怀。宁夏的第一锹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铁、第一吨水泥都出自这些拓荒者之手。他们战风雪、斗酷暑,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困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革命的理想主义和满腔热忱铺就了宁夏工业的基石,为宁夏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感人事迹及创业精神永久光荣地载入宁夏发展史册。到196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34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57年增加了413.0%。
“三线建设”实质上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沿海和边疆工业生产能力向内陆腹地的一次大推进,是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落后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对宁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盈枝硕果映照秀美山川
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宁夏的发展历程虽呈现出起伏、曲折的特点,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艰苦奋斗,使宁夏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196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较自治区成立前的2.58亿元增长104.7%,地方财政收入也由3670万元增长到6359万元,国家财政补贴由1957年的167万元增加到6166万元。
十年间,得益于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宁夏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1965年农业总产值3.0489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38.4%;粮食总产量8.334亿公斤,首次超过了1956年的7.6165亿公斤。畜牧业所占比重显著提高,林业建设成绩斐然。
十年间,交通邮电事业快速发展。继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又修建了长约81.5公里和10.8公里的平汝、银新铁路。到1965年,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409公里,比1958年增长了13.3%;公路通车里程达3201公里,比1957年增长了42.8%,原来亏损的运输企业,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宁夏的航空事业也开始发展,北京—包头—银川—兰州航线正式开通,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的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在银川设立了办事处,并开辟了西安—银川—北京航线。全区邮电业务总量由1957年的197.4万元增长到586.2万元,以银川为中心通达区内外的邮电通信网路基本建成,初步适应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年间,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逐步改善,少数民族教育进一步提高,工农教育稳步发展,人民群众中文化素质落后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自治区成立后,国家先后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人民解放军调进了一批具有一定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并相继成立了妇幼保健、结核病防治、医学科学研究、地方病防治等医疗单位。1962年又将固原地区医院扩建为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形成了县、社、队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雏形。
十年间,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影、新闻、图书发行等文化机构初步建立和完善。宁夏广播电台自办了“新闻”“对农村广播”“对职工广播”和“文艺”等节目,全区多数市县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宁夏文联成立并创办《群众文艺》。四大院团相继成立,其中宁夏京剧团在杨派老生李鸣盛、梅派青衣李丽芳等老一辈艺术家和优秀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全国知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团体。群众性体育运动持续开展,在全国体育比赛中,宁夏运动员多次取得好成绩。
在这十年的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不断增长,1965年人均年消费水平由1957年的96.3元提高到124.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7年的807万元增长到2399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4.08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7.46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英模讲奉献为人民形成风尚
在经济社会不断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宁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20世纪60年代,党十分重视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了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区各地普遍开展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的教育活动。宁夏各级党组织相继发出通知,号召全区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模范事迹的活动。各级党组织纷纷组织人民群众,参观雷锋事迹展览。于是,全社会不分男女老幼,都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讲雷锋的故事,唱雷锋的歌曲,学习雷锋精神成了社会时尚。
1966年2月11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组织全体干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学习他抓干部的思想革命化,首先是抓领导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学习他深入人民群众、调查研究,既有冲天干劲又实事求是的态度。随后,全区党政干部立即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高潮。同时,还开展了学习欧阳海、王杰等英雄的活动。
在持续开展的群众性学英雄模范活动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弘扬了社会正气,彰显了道德风范。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模范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帮助他人为荣,以背叛祖国、危害集体、损人利己为耻。许多地方出现了做好事不留名的动人事迹,不少地方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这十年间,宁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失误,但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十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风格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G
(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宁夏史(1949.9—1978.12)》,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责任编辑:沈 阳